財訊專欄


作者:呂學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榮譽教授
2011年4月1日介紹工業4.0和物聯網的文章在德國工程師協會的刊物發表,意在兩天後漢諾威工業大展揭幕之前面世。該文主要作者沃爾夫岡.瓦爾斯特教授,在揭幕式頒發愛馬仕獎(Hermes Award) 代表評審團致詞時,首度公開向領導階層介紹工業4.0的概念。時任德國總理的梅克爾在開幕致詞時立即用上這個剛剛聽到的新名詞。總理金句加持好像水庫閘門大開,工業4.0迅即成為晚宴最熱門的話題。
10年來有關工業4.0的文獻超過10萬篇,研討會超過1萬場,探討工業4.0實施的聯盟計畫超過1000項,在網際網路上有2500萬次的點閱。工業4.0是德國第1次在高科技領域提出影響全球的創新觀念。
這個新觀念的形成,緣自2005年在德國第1個智慧工廠的成果;2008年瓦爾斯特教授領導BMBF SemProm 語意產品記憶計畫;和基於他的同事進行的稱為數位分身的展示,其中每個工廠模組的數位分身,將實體對象的功能和生命週期歷史用可以讓機器理解的方式儲存,並用來主動控制製程本身。是故,瓦爾斯特教授說:「當我們向全球宣布工業4.0時,我們心知肚明要做什麼。」
10年來究竟有多少觀念落實了?瓦爾斯特教授接受訪問時表示,物聯網和虛實整合系統(CPS)在很多新工廠中實現了;用數位電路把機器、工具、製作中物件、工作人員全部連接起來,在現有工廠中有顯著的進展。
展望未來10年,影響工業4.0的6大技術趨勢是:工業人工智慧、邊緣運算/雲端、工廠專用5G、團隊機器人、內部物流系統、可靠的數據基礎設施。為確保未來的成功,研發創新不能放棄,投資必須繼續,尤其是有關第2波數位轉型的工業人工智慧。工業4.0龐大的潛能尚待進一步開發,軟體和硬體之間的互運具關鍵角色。標準、規範、驗證是可互運解決方案的重要驅動力。在疫情肆虐橫掃全球之際,製造工業各領域訂單滿載,凸顯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這正是持續推動工業4.0的最佳時機,就像晴天修屋頂一般。
本文同步刊載於財訊雙週刊第6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