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財訊專欄

數位身分證有「路」無「道」的省思
發佈日期 發佈日期 :2021-03-22 | 點閱率 點閱數:605 | 資料更新 資料更新:2022-03-01
李德財

作者:李德財

中央研究院 院士

行政院透過國發會建置政府資料傳輸平台(T-Road),搭配內政部換發「晶片數位身分識別證」(New-eID),這項規畫符合全球數位發展與減緩地球暖化的趨勢,但為何會有反對的聲浪?


晶片身分證以數位化方式儲存個人資料,最令人不安的是要繳交高解析度的人臉照片,一旦資料被蒐集,加上AI及大數據科技,可能淪為政府監控人民的工具。公部門資料庫若被「任意」串接,即可掌握民眾數位足跡,有侵犯人民隱私之虞,中共不就是利用eID進行數位監控,造就數位極權?


內政部強調晶片卡合乎安全防護等級,但卡片功能愈強大,價值就愈高,遭駭客入侵的誘因、機率也就愈大。在傳輸平台方面,目前個資的保管與維護之責隸屬各機關,一旦個資外洩,如何釐清責任?國發會只建立一條公路(Road),但卻未建立使用規則(Rules)與規範(Regulations),有「路」無「道」的規畫,如何能上路?


再就法制面而言,依《戶籍法》規定換發國民身分證,但內政部強制性蒐集個人生物特徵高解析度相片並錄存,欠缺法律依據。國發會所推動的政府資料傳輸平台計畫,也超乎現行《電子簽章法》設立的範疇。國發會提及「數位身分是數位服務的核心」,但數位身分與晶片卡身分證無關,智慧型手機亦可作為數位身分憑證載具,內政部推動的晶片身分證,與發展行動身分識別的潮流自相矛盾。


未來,建議強制性的國民身分證應與自然人憑證脫鉤處理。晶片式國民身分證有侵犯數位人權之疑慮,現階段並非必要。此外,應盡速制定數位身分證專法,設立個人資料管理與保護專責單位,編列妥適經費,管控資安風險,提升民眾資安素養,才是落實智慧政府之道。


後語:報載蘇貞昌院長已暫緩推動New eID數位身分證,我們肯定政府回應民團的建言,願意先健全數位法制等資訊關鍵基礎建設,再推動數位身分證。我仍要強調,我們支持數位國家政策,推動eID,但是反對將數位身分加諸於國民身分證。我特別要指出內政部的New eID計畫,和前揭我們肯定政府數位國家政策的eID計畫兩者是不同的!


(本文轉自財訊625期「數位高峰會」專欄)

返回 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