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財訊專欄

機械製造的困境與解方
發佈日期 發佈日期 :2022-07-20 | 點閱率 點閱數:461 | 資料更新 資料更新:2022-07-20
沈柏延

作者:沈柏延

中華軟協 理事長

2021年台灣上市櫃公司獲利創下史上4.298兆元的亮眼數字,除了半導體產業的貢獻,許多產業例如資訊及通訊、面板、精密機械、工具機等毛利率都大幅提高,可見台灣企業在附加價值提升的努力有一定的成果。另外,美國拜登總統對中國採取貿易對抗至今不變,台商回流投資台灣達1.68兆元,帶動供應鏈的成長。這些綜合的質變與量形成台灣產業新的競爭力。

 

受疫情與地緣政治影響,在國內建立生產供應鏈是必要的,2021與2022年機械製造產業的銷售成長都相當高,但也面臨以下困境。

  1. 交期預估:訂單大量成長且交期過短,若業者的產能配合不佳,則難以進行排程與交期預估。過去多依靠有經驗的主管進行交期預估,但大量且不同需求訂單條件,造成回覆交期時的困難。

  2. 物料供應:原物料短缺與價格波動的問題,正嚴重延誤業者生產組裝的時間。若為避免缺料進行大量備料,又形成堆放空間不足與資金積壓過多的問題。若大量備貨又突然景氣蕭條需求大減,就嚴重影響獲利。

  3. 生產製造:疫情使得國內勞工無法出勤,加上外勞隔離檢疫時間久,造成人力不足。客製化的需求增加,造成生產成本提升及設計變更頻繁,增加圖面及表單管理難度,使未來服務維修風險提高。若未做好生產履歷,會增加溯源保修成本。

 

針對上述困境,搭配資訊解決方案,可以達到轉型管理落地。

  1. 生產資訊串聯:人力不足是業者面臨的問題,故投資設備自動化及資訊整合是必要的,包括外包供應鏈生產資訊更新,內部機台設備資訊串聯,形成生產自動化管理。生產資訊串聯提升製造透明度,並善用AI進行動態生產排程,同時計算準確的生產交期預測。

  2. 計畫生產的配套:即時生產雖然會減少庫存成本,但人力不足與物料短缺,將會形成管理難題。與其被動處理缺人缺料困境,不如主動計畫生產並透過AI銷售預測與穩定客戶關係管理,提高計畫生產效率。

本文同步刊載於財訊雙週刊第664期

返回 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