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財訊專欄

元宇宙的光環效應
發佈日期 發佈日期 :2022-08-17 | 點閱率 點閱數:715 | 資料更新 資料更新:2022-08-17
林一平

作者:林一平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終身講座教授

光環效應(Halo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見(cognitive bias),在這種偏見之下,會理想化我們喜愛的人。如果我們相信一個人是偉大的,我們會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偉大的。例如甘地和孫中山,人們都會包容他們的許多好色行為。

 

聰明的行銷者,都會特意營造自己的光環效應,這也會導致客戶認為自己低人一等。

 

COVID-19會加速人們沉淪於元宇宙的虛擬科技中,而光環效應將會被行銷者運用到極限。最明顯的例子是虛擬偶像。有1部2002年的電影《Simone》,劇情敘述某位導演旗下的大牌女星罷演,該導演急如熱鍋螞蟻,狗急跳牆,臨時起意,塑造虛擬明星席夢(Simone)取而代之。不料一炮而紅,觀眾盲目崇拜席夢。這位導演只好一路說謊掩飾。雖然劇情乏善可陳,但電影題材極為有趣。而電影中預言虛擬偶像將造成觀眾崇拜的光環效應。《Simone》片中的導演說了1句話:「欺騙10萬個人比欺騙1個人容易!」大眾是如此容易地被催眠操縱,容易相信偶像。他們寧願沉浸在自己建構出來的偶像夢幻中,也不願相信自己的感官能力覺察出真實世界的訊息。這種現象將會變成資通訊應用服務的莫大商機。

 

擬人化的成功,帶出附加價值,遠遠超過單獨一款電腦軟體的獲利。最初的虛擬偶像發源於遊戲,玩家可以和偶像互動溝通,甚至自己扮演偶像,與偶像結合一體。形象被認同後,更可以利用其光環效應替其他產品代言。比起真人的產品代言,製造虛擬偶像光環效應的成本更低,與產品契合度更高,更利於廠商的控制,同時提供用戶(尤其是宅男)更自由的想像空間。當虛擬偶像演進到客製化的數位分身,其商業運作會更深入於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 用戶會努力滿足偶像的需求,實現他們要你達成的目標。可怕的是,你可能會慢慢迷失自己於虛幻的光環效應中。

 

當你要跳入任何元宇宙前,務必先為自己打預防針,了解創造元宇宙情境的人絕非完美,他們自己有其脆弱和缺陷之處。務必確保你也看到了他們的不完美。

本文同步刊載於財訊雙週刊第666期

返回 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