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數位專欄

善用遠距科技實現醫療平權
發佈日期 發佈日期 :2023-09-01 | 點閱率 點閱數:470 | 資料更新 資料更新:2023-09-01
余金樹

余金樹

余金樹為慧誠智醫總經理,同時擔任中華民國軟體協會理事、智慧醫療與高齡科技促進會會長。從事ICT產業超過20年經驗,近10年專注AIoT在智慧醫院、智慧照護與健康促進等大健康產業的創新應用。一直深信在醫療產業經營必須要有理想性格,相信新科技可以協助醫護人員提供更好的照護品質,最後讓所有民眾受益,包含未來的自己。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醫療平權的描述如下:「醫療平權是指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享受全面的醫療保健,不論其種族、性別、年齡、社會經濟地位、性取向、宗教信仰或其他身份特徵。醫療平權強調確保所有人均能夠獲得適宜、有效且安全的醫療服務,無論他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如何。」

 

醫療平權的概念嚴然已經成為普世價值,但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卻還有一大段距離需要努力。既使醫療水平相對高的台灣與日本,一樣存在著醫療平權的問題,需要政府與相關機構一起來消彌醫療照護的落差。

 

以台灣為例,偏鄉離島的居民,真的遇到急重症,常常只能自求多福。因為人口數與當地的資源就是養不起專業的醫療團隊,就算勉強有政府資助的公費醫師,也缺乏昂貴精密的醫療設備來協助醫師進行精準醫療,病情的延誤常常導致後續的治療與照護成本更加昂貴。

 

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政府資源的早期投入可以節省大量的後續醫療的健保支出,但如何落地實現才是關鍵,而且其中一個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台灣的強項:ICT科技與完善的網路基礎建設。

 

世界上任何國家,最好的醫療資源與最好的醫師幾乎都在大城市,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要把這些寶貴醫療資源平均分到整個國土,也是不實際的做法。但如果能運用遠距醫療的科技,讓醫師變成千里眼與順風耳,延伸到幾千公里外的偏鄉,協助當地的醫療團隊,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與是否需要後送進行更完善的治療,對病患個人與整個醫療資源都是最有效益的運作。

 

遠距醫療與遠距慢病照護,可以讓資源分配最佳化,逐步邁向醫療平權。整個遠距平台運作需要有良好的網路基礎建設,以支撐高清的醫療影像傳輸與即時影音問診。除了我們熟悉的WiFi,4G,5G之外,現在的低軌衛星也可以即時連線到天涯海角。末端點的設備,除了最基礎的體溫,血壓,血氧,到進階的ECG,五官鏡,甚至AI自動判讀,都是台灣產業的強項,也是跟全世界展現智慧醫療的好題目。

 

以下幾個實際案例,讓大家可以感受到科技帶來的真實改變。

彰基是台灣中部的大型醫學中心,利用遠距醫療平台將設備架設在偏鄉的分院急診室,當病患有疑似腦溢血現象,影響到顏面神經或是其他高危病兆,就可以即時透過遠距平台照會總院的神經專科醫師一起治療。

 

另外,偏鄉多數老人都有多重合併症,也需要總院的跨專科會診,才能得到最好的照護。利用遠距醫療科技,可以讓總院的醫療團隊,隨時連上線問診,即時下偏鄉治療。

 

日本近期捐助大量醫療物資給烏克蘭,協助重建家園。但整個國家的基礎建設已經完全被摧毀,所以利用標準40尺貨櫃,改裝成移動式醫療貨櫃,裡面裝著CT,MRI等大型醫療設備或是改裝成專業的手術室。只要一般的貨櫃車頭就可以拉著醫療貨櫃到處跑,把醫療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前線戰場。每一個移動醫療貨櫃都利用低軌衛星連線到後端大型醫院,讓專科醫師也可以遠距協助前線戰場的病患。

 

東南亞國家其實也面臨一樣的問題。好的醫療資源都在大都市服務有錢人,偏鄉只有簡陋的衛生所和受過基礎訓練的護理人員,只能提供基本照護,根本談不上醫療。像泰國,越南國土橫跨上千公里,印尼有幾千個島嶼,這些住在偏鄉離島的居民,就急需遠距醫療平台來提供最基本醫療照護。可以先透過遠距看診,再決定是否要花大錢去大都市接受完善治療。這些在過去無法想像的情境,現在都可以利用科技來輕易實現。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它不僅可以讓工廠提高生產效率、建築大樓運作更節能省碳、交通運輸更順暢無阻、農業生產更豐盛富饒,利用遠距醫療的協助,就可以開始實現醫療平權的普世價值。

 

(本篇文章轉載於財訊專欄)

返回 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