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數位專欄

台灣農業的數位轉型:挑戰、機遇與智慧農業的未來
發佈日期 發佈日期 :2024-03-05 | 點閱率 點閱數:844 | 資料更新 資料更新:2024-03-05
洪孟志

洪孟志

洪孟志為國興資訊公司的總經理,同時為中華軟協11-16 屆理監事,擁有豐富的產業專業知識和資訊系統開發經驗,專精於流通業、政府會計、智慧農業等領域,推動產業整合打造多項成功案例。

世界各國的農業發展大多仰賴政府政策的補助,而台灣的農業發展同樣不例外。疫情、烏俄戰爭更讓糧食議題成為焦點,根據農業部2023年10月2日公布,台灣2022年糧食自給率約為30.7%,相較2021年又減少0.6%,農業問題成為顯學。不論哪一個政黨執政,農業發展都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特別是台灣地狹人稠,土地碎片化,農業人口老化的情況,又面臨極端氣候、地緣政治、國際貿易情勢、農業政策等等因素,農業發展面臨著諸多的困難與急迫性。

 

談到農業4.0,而目前的台灣農業是否已經進展到農業4.0呢?對照一下工業4.0,簡單的定義一下農業4.0,其中1.0是指人類應用鋤頭、鐮刀等工具進行傳統人力農業生產。2.0是指利用機械化改善農業機械跟栽培技術,讓產量最大化。3.0是指透過基因改造、加入自動化,確保農作物的品質跟量化跟自動化。4.0就是所謂智慧農業,也就是透過感測器、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有效率的管理農業生產的方式。台灣現在正要從3.0進入到4.0階段,其中4.0智慧農業的概念蘊含了許多科技元素,對農民而言,也代表了高的門檻,包含較深的專業與科技知識及較多的經費投資,這對傳統的農民來說可能難以負擔,也是進入智慧農業最大的障礙。

 

在台灣農業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培養出了許多的隱形冠軍及優秀人才。但在缺乏體系型的規劃和完善的商業模式下難以發揮最大潛力,雖然相較以往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需不斷努力。筆者認為應從縮短農業的數位落差開始著手,協助小農與農企業進行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同時鼓勵年輕農民利用數位科技進行創新。這樣的轉型除了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同時,還能夠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透過智慧農業的技術應用,農民能夠更加科學地管理土壤、合理使用水資源,減少農藥的使用,從而達到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如下有四項建議:

 

第一、完善的農業政策制定將是實現這一轉型的關鍵。需要政府制定有前瞻性和可持續性的農業政策,鼓勵農業企業採用新技術,同時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

 

第二、強化食農教育與科技教育,培養更多的農業專業人才,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第三、建立新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結合線上與現下、實體與虛擬,從農田到餐桌利用以銷售帶動生產的供應鏈方式,整合更好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這樣的模式不僅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還能夠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滿足消費者對優質食品的需求。

 

第四、優化物聯網生態系統的建立,透過物聯網技術,農田可以實現精準灌溉、溫度監測、病蟲害預防等,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大數據的應用也能夠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市場信息和決策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選擇作物種植和銷售時機。

    

除了AI 2.0科技快速發展外,另外一個重要議題就是極端的氣候變遷,聯合國氣候變遷組織(IPCC)不斷的提出呼籲,人類已經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自己的地球自己救,如何節能減碳並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理念的融入農業發展的考慮之中。通過實現綠色、社會公正和良好治理的目標,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的可持續性,還能夠增強農業企業的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台灣農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和機遇,透過數位轉型和智慧農業的應用,可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永續發展,需要政府、農業企業、科技機構和農民共同努力,這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這不僅是農業的挑戰,更是農業的希望。

 

(本篇文章轉載於今周刊專欄)

返回 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