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專欄


余金樹
余金樹為慧誠智醫總經理,同時擔任中華軟體公會理事、智慧醫療與高齡科技促進會會長。從事ICT產業超過20年經驗,近10年專注AIoT在智慧醫院、智慧照護與健康促進等大健康產業的創新應用。相信新科技可以協助醫護人員提升照護品質,最終讓所有民眾受益,包含未來的自己。
不需要成為AI專家,但一定要是善用AI工具的行家
對醫療工作者而言,AI曾經是遙不可及的尖端技術,是資料科學家的領域;但現在,醫師、護理師、藥劑師、復健師……都應該成為使用AI工具的行家。熟悉各種AI工具不再是職場競爭優勢,而是求生存的基本條件。唯有「腳跨兩條船」的行家,既理解臨床實際需求,也熟悉AI工具的運作,才是現代醫療場域最急需的人才。
Redefine 再 Redesign:AI導入不是替代,是重構
AI導入的錯誤觀念之一是「科技取代人力」,AI只會取代重複勞務的人力,無法取代專業照護人力。事實上,成功的AI應用絕對不是單純加上一個AI功能,而是要先Redefine(重新定義流程與角色),再Redesign(重新設計作業與分工)。例如在ICU病房導入AI照護機器人,若仍沿用「學姊」教導的傳統流程與思維,注定會因為無法融入而失敗收場。唯有重新設計護理站到每個ICU病房的動線規劃、醫材與藥品的補給流程、臨床照顧病人的作業流程,AI機器人才能與護理師一起融入協作,進到人機共照的新境界。
醫療AI機器人體現軟硬不分家的大趨勢
在醫療應用層面,AI不再只是純軟體或影像分析的專有名詞,臨床實務上更需要跟病患實體的互動,軟硬結合的AI機器人恰好補上最後一個缺口。以手術室為例,術前的各種表單核對與術後的手術紀錄報告,AI的語音辨識與報告自動生成都已經是非常好用的輔助工具。但最重要的術中治療流程,還是需要非常多實體的繁雜工作。例如:乾淨器械的運送、髒污器械的回收、手術輔助的機器手臂、刀房的清潔消毒,都需要不同功能的專用機器人來協助減勞除錯。協同運作的機器人絕對不只是一台自動化的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更需要整合手術室的排程系統與機群協作派車系統,才能因應突然由急診室插入的急刀,即時最佳化的調整刀房安排。依據動態的數據分析,當下做出最佳決策,是臨床專業的需求,也恰好是AI的最強項。
智慧醫院之外,更不能忽視居家醫療與遠距照護
當我們談論智慧醫療時,大多數焦點仍集中在大型醫院的智慧化,如智慧手術室、智慧病房、數位病理、AI輔助判讀等。但HAH(Hospital at Home)在宅醫療與遠距醫療(Telemedicine),不但可以卸載過度負荷的大醫院,更符合未來趨勢的變革力量。在高齡化社會與醫療資源不均的壓力下,未來的照護型態將不會再以醫院為中心,急、重、難、罕之外的輕症與慢病,應該回到居家與社區。AI將成為連接醫療機構與居家現場的橋梁,從遠端進行數據監控與即時分析,不但提供醫護人員照護的精準數據,也透過科技將照護能量輻射到天涯海角的偏鄉。
(本篇文章轉載於今周刊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