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數位專欄

製造業疫後必修課─韌性供應鏈與調整產品結構
發佈日期 發佈日期 :2023-12-21 | 點閱率 點閱數:390 | 資料更新 資料更新:2023-12-25
歐俋伶

歐俋伶

歐俋伶為智炬科技總經理,並於2023年當選中華軟協第16屆理事並兼任智慧製造促進會會長。製造業輔導及產品發展超過20年,近十年專注智慧製造,建構智慧工廠,[數位轉型 台灣最行]直播45集,數轉藍圖整體規劃階段實施,由經營議題找出關鍵管理能力,從資訊底層掌控資料,數據分析協助決策,穩固核心價值,邁向數位企業。

若說疫情3年帶給製造業哪種體驗,諸多製造業界高階看法一致,認同韌性供應鏈是未來必修課題。邱吉爾曾說過:「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危機」,超前佈署的企業早在2007-2008年金融海嘯的痛苦經驗中就認知到「對於市場的風險因應能力?」
 

與其被動等待變化後的因應,就應該先一步納入營運策略考量,歸納出企業核心價值與優勢,經驗法則:於市場客戶分散風險,而非孤注一擲,整體思考走的是品牌策略亦或成本策略或是差異化策略,而最容易建立門檻的是差異化策略,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強,除了技術創新與服務彈性的管理效益之外,更應該透過數據思維找出一段具未來性的新市場或新產品迭代應用,透過調整產品結構,以高價產品獲得較高毛利,才能支持現今高營運成本的經營前提。

 

當疫情爆發初期市場氛圍一片悲觀而不敢備庫存原料時,重視數據化治理的企業,會透過長期的預測及歷史數據跟市場趨勢觀察,反其道而行大膽「逢低買進」,直到市場需求出現反轉;爆發缺料而導致價格大漲,各家叫苦連天,韌性營運的企業會審時度勢,即時收手,不賺危機財,是培養客戶忠誠度的關鍵。且為了防止缺料造成的風險,企業紛紛採取從保守轉為超額下單,在2021年反形成庫存偏高的狀況,此又成為新的困擾,爆倉及庫存壓力與現金流的壓力。

 

即便有客戶超額下單,韌性營運數據治理的企業也不採取過度投資,大幅擴充產能來應對,反而會是蹲低馬步,是優先從內部作業流程優化,透過數位轉型提高製程效率,因為不少企業誤判長鞭效益下的訂單毒蘋果,大幅擴廠甚至外移,投資報酬率與營運成本風險評估過於輕率,以至訂單遞減後,縮編賣廠,無薪假,缺工已經是大環境共同的問題,企業沒有妥善經營,員工沒有辦法承受風險變數下便會浮動,或企業自身為了營運成本只好裁員,等市場機會復甦後可能也無法補足缺工跟資深技術的短板了。

 

在這場疫情之中,除了精準控制庫存,持續優化生產能力、各節點的快速反應等,未來大環境變動勢必更加劇烈,然這些都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多數製造業以OEM/ODM為主,以往都是以訂單量來進行備料與生產排程,但經過這波疫情與全球政經的影響下,傳統的產線運作方式,已明顯無法因應市場突發改變。近年由於疫情、戰爭、貿易戰等環境變動導致客戶變動,交期不斷改變,不僅庫存掌握不易,也讓生產能如期達交的目標難度提升。

 

2023年疫後的挑戰是再擴大對供應鏈管理方面的能力,例如分析客戶下單歷史資料來預測庫存避免斷貨,或是透過「良率風險診斷模型」管制供應鏈品質,減少品管駐廠時間,甚至可透過數位系統服務機器人通報品檢異常,協助供應鏈提升出貨品質水準等,尤其傳統產業水平整合,製程繁複、供應鏈複雜,涉及多個合作夥伴和環節,這也使得整合數位技術更具挑戰性,需要解決多方利益的平衡。

 

從缺料、庫存風暴的經驗中,製造業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已非企業本身的營運能力,更多的是如何同時因應內部與外部的衝擊,過去製造業者的機會財是「接到訂單」,在現今普遍面臨的是訂單能見度尚未恢復,沒有訂單的前提下,如何穩健中提升營運洞察力,觀察整個國際市場的變化?無法只是等待訂單,在產能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需具備邏輯化及即時分析的能力,客人的取捨?新市場的拓展?如何妥善利用資料分析的技術,快速辨識每天混雜的資訊可用性,可以從風險管理中賺到管理財,才是未來的競爭優勢。

 

韌性營運的領先企業在關鍵零組件上擁有充足的後備庫存和安全庫存,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緩衝,可降低供應中斷帶來的財務影響,並看好接下來ESG、氣後變遷會對社會產生何新的市場需求,也預計將成為各界不變的話題中心。

 

(本篇文章轉載於財訊專欄)

返回 最上方